08月02 中暑的中醫(yī)防治與調養(yǎng)
隨著夏季氣溫的持續(xù)攀升,中暑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。中暑不僅會導致頭暈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,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中醫(yī)對本病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治療經驗,本文將從中醫(yī)的角度出發(fā),介紹中暑的防治及調養(yǎng)策略,幫助大家安全度夏。
中醫(yī)對中暑的認識
暑邪的特性
中醫(yī)理論中,暑邪是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,具有炎熱、升散、易夾濕的特性。暑邪傷人,多表現(xiàn)為一系列熱性癥狀,如高熱、心煩、面赤、口渴、舌紅、脈象洪大等。此外,暑邪還易導致人體氣陰兩傷,出現(xiàn)頭暈、乏力、大汗出等癥狀。
中暑的分類
起病緩,病情輕,主要表現(xiàn)為身熱、口渴、心煩等癥狀的稱為傷暑,為中暑輕癥。發(fā)病急,病情重,可出現(xiàn)高熱、昏迷、抽搐等嚴重癥狀的稱為中暑。中暑還可分為陽暑與陰暑兩類,陰暑指夏季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,或飲冷無度,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而為??;陽暑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長途奔走,感受炎熱曝曬而發(fā)病之證。
中暑的預防
調整生活作息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強調“順應自然”,即根據季節(jié)變化調整生活作息。夏季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適當晚睡早起,中午小憩一會兒,以順應陽氣的生長。
合理飲食
合理的飲食有助于預防中暑。夏季應多吃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水分的食物,如綠豆、西瓜、黃瓜等。這些食物具有清熱解暑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同時,避免過多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,以免助生內熱或損傷脾胃。
補充水分和電解質
中暑與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失衡密切相關。因此,夏季應多喝水,尤其是含電解質的飲料,如淡鹽水、綠豆湯等。此外,還可以適量飲用具有清熱解暑作用的中藥茶飲,如金銀花茶、菊花茶等。
減少高溫暴露時間和強度
夏季應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,盡量避免在日照最強烈的時段(通常是上午10點至下午2點)進行戶外活動。若不可避免在此期間外出,務必采取有效的防曬措施,包括涂抹防曬霜、佩戴遮陽帽、穿著透氣輕便的長袖衣物,以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,降低中暑的風險。
調節(jié)室內環(huán)境
保持室內通風、涼爽也是預防中暑的重要措施??梢岳每照{、電扇等適度降低室溫,但需注意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,以免造成身體不適。同時,避免長時間直接對著冷風吹,以防引起其他健康問題。
中暑了該怎么辦
降溫補水,及時送醫(yī)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中暑癥狀,應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,解開衣物,用濕毛巾擦拭身體,特別是額頭、頸部、腋下和腹股溝等大血管經過的部位,幫助散熱。給予患者淡鹽水或運動飲料以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。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,以免加重心臟負擔。
若患者出現(xiàn)高熱、昏迷、抽搐等嚴重癥狀,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并送往醫(yī)院救治。
穴位按摩與刮痧
穴位按摩和刮痧療法在中暑治療中也有一定的作用。可以按摩太陽穴、人中穴等穴位,以提神醒腦、緩解中暑癥狀。刮痧則可在背部、頸部、肘窩等部位進行,以疏通經絡、排除體內濕熱之邪。但需注意,這些療法應在專業(yè)人員的指導下進行,以免操作不當造成損傷。
藥物治療
中暑患者可口服具有清熱解毒、開竅醒神作用的中藥或中成藥,以快速緩解中暑引起的頭暈、惡心、嘔吐等不適癥狀。但需注意,服用時應遵循醫(yī)囑,避免超量或誤用。
中暑后的中醫(yī)調養(yǎng)
清熱解暑,驅散余邪
中暑后體內往往還殘留著暑邪的余熱,導致口渴、咽干、煩躁不安等癥狀。此時,清熱解暑是首要任務。
食療推薦綠豆湯和金銀花茶。綠豆性涼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暑利尿的功效。將綠豆洗凈后加水煮成湯,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蜂蜜調味,既可口又能解暑。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、疏散風熱的作用。取適量金銀花用開水沖泡,代茶飲用,能有效緩解中暑引起的咽喉不適和煩躁情緒。還可以通過食用苦瓜、絲瓜等蔬菜來輔助清熱。
余邪較重者可以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,如黃連、黃芩、連翹等泡水代茶飲。這些中藥能夠迅速清除體內的余熱,促進身體康復。
祛濕排毒,凈化體內環(huán)境
夏季氣候潮濕,人體易受濕邪侵襲。中暑后,濕邪更易滯留體內,導致身體困重、四肢無力等癥狀。因此,祛濕排毒也是中暑后調養(yǎng)的重要內容。
食療推薦薏苡仁赤小豆粥和冬瓜荷葉茶。薏苡仁和赤小豆都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,將兩者混合煮粥食用,能夠有效排出體內濕氣,緩解因濕邪引起的身體不適。冬瓜和荷葉都具有利尿消腫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將冬瓜皮和荷葉曬干后泡茶飲用,有助于清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和毒素。
此外,拔罐和刮痧是中醫(yī)傳統(tǒng)的祛濕排毒方法。通過在背部、腿部等特定部位進行拔罐或刮痧操作,能夠疏通經絡、促進氣血循環(huán)、加速濕氣排出。但需注意操作應由專業(yè)人員進行。
健脾益氣,恢復體能
中暑后,人體氣血耗損嚴重,脾胃功能也會受到影響,導致食欲不振、身體乏力等癥狀。因此,余邪徹底清除后,就該開始健脾益氣,恢復體能。
食療推薦山藥粥和黃芪燉雞。山藥具有補脾養(yǎng)胃、生津益肺的功效。將山藥去皮切塊后與大米同煮成粥,不僅易于消化還能有效補充體力。黃芪是補氣佳品,與雞肉一同燉煮能夠增強脾胃功能,提高身體免疫力。
還可按摩足三里穴(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),能夠健脾和胃、補中益氣,對于緩解中暑后的食欲不振和身體乏力有顯著效果。
養(yǎng)心安神,調節(jié)情緒
夏季炎熱天氣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容易引發(fā)情緒波動。因此養(yǎng)心安神也是中暑調養(yǎng)的重要方面。
情緒方面,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,可以通過聽音樂、閱讀、冥想等方式來放松心情、減輕壓力。
還可通過按摩穴位養(yǎng)心安神,如按揉內關穴(在前臂前側,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)。此穴具有寧心除煩、和胃降逆的作用。用拇指輕輕按揉,每次3~5分鐘,能緩解心悸、失眠等癥狀。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