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月28 9個信號幫老人發(fā)現疾病
隨著年齡增長,老年人會出現各器官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和機能衰退,全身各個系統(tǒng)都會發(fā)生功能性改變,甚至出現器質性病變。而老年人患病時的表現往往與青年人大不相同:一方面,某些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,容易被誤認為機體正常衰老的表現,進而長期不被發(fā)現,成為隱匿性疾病,延誤診治最佳時機;另一方面,有些衰老導致的不適又容易被認為是疾病的表現,造成過度關注和診療。因此,我們應學會在生活中正確“觀察”老人,有的放矢,避免過度擔心,也能及時發(fā)現疾病的蛛絲馬跡,盡早就醫(yī)。
突然愛瞇眼看東西。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、視物模糊等現象,一般屬于正常衰老過程。如果突然發(fā)生視力下降及視物異常,則很可能是眼科或神經科疾病的表現,常見的有急性青光眼、眼底出血、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、急性腦卒中、視神經炎等。因此,如果發(fā)現原來沒有視力問題的老人突然愛瞇眼看東西,應及時與老人溝通,盡快到眼科或神經科就診。
聽力快速下降。人的聽覺系統(tǒng)會因衰老退化,進而出現聽覺功能減退,引起感音性耳聾,俗稱“老年性耳聾”,一般表現為低音聽不見、高音不愿聽、畏懼嘈雜環(huán)境。它是人體衰老的一種自然現象,約有1/3的老年人有老年性耳聾。但若老人發(fā)生耳朵疼痛,有水性或膿性分泌物,或者聽力快速下降等癥狀,可能是聽覺系統(tǒng)腫瘤或炎癥所致。突發(fā)性出現耳聾應盡快去醫(yī)院診治。
吃飯喝水總嗆著。正常老人會因機能衰退出現吞咽反應變慢,偶有進食嗆咳,屬于生理性。若頻繁出現進食嗆咳,則多是某種疾病引起吞咽反射障礙所致,多見于腦血管意外、腦退行性疾病或肌肉疾病。
胃口大增。多數老人由于胃腸道消化功能減弱,進食量普遍不多。若老人突然胃口大增,切莫大意,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。比如,甲狀腺功能亢進:由于甲狀腺分泌旺盛,機體代謝及消耗增快,出現多食、易餓、易怒、失眠、多汗;糖尿?。后w內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,機體不能充分利用糖分產生能量,引起血糖升高,出現多尿、多飲、多食、體重減少的“三多一少”癥狀。
總流口水。老年人偶然口角流涎,尤其是出現在不自覺發(fā)呆時、打盹時、過度疲勞時,多為功能性,而非器質性病變,大可不必過度緊張。口腔炎、牙齦炎等導致的唾液分泌增多也能引起流口水,需要到口腔科診治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中風危險因素的老年人,若經常流口水,很可能是腦血管病的先兆;患有癡呆或帕金森病的病人也會出現口角流涎的現象,但前者常伴有很明顯的記憶力衰減,而后者可出現“面具臉”和動作遲緩表現。
健忘。自然衰老會有記憶力減退和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現,而阿爾茨海默病(老年性癡呆)往往就隱藏其中。因此,分清老年健忘與老年性癡呆非常重要。一般老年癡呆癥患者有十大行為特征:1.記憶力日漸衰退,影響日常起居。2.執(zhí)行過去熟悉的工作出現困難。3.對時間、地點及人物感到混亂。4.判斷力減退。5.常把東西放在不恰當的地方。6.抽象思維開始出現問題。7.情緒表達不穩(wěn)定以及行為較之前開始變化無常。8.性格出現轉變。9.失去做事的主動性。10.理解事物能力以及語言表達出現困難。如果發(fā)現老人有上述10點跡象,應及時就醫(yī)排查。
手抖。正常人在精神緊張、恐懼、情緒激動等情況下,手會出現細小的、快速的、無規(guī)律的抖動,不屬于疾病,也不需要治療。病理性手抖常是某些疾病的征兆,醫(yī)學上稱為震顫,是指手部隨意地顫動,常反復出現,主要分為靜止性手抖、運動性手抖,需細心甄別,及時就醫(yī)。靜止性手抖在肌肉放松情況下出現,運動時減輕或消失,睡眠時多數可消失,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病;運動性手抖指在運動時出現的手抖,手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,比如拿杯子、拿碗、拎東西時出現抖動,常見于腦部病變,典型的疾病如原發(fā)性震顫。
走路姿態(tài)異常。若老人腿腳不利索,除了衰老帶來的影響,接近20%可能是疾病導致的運動能力下降。生活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幾種典型的異常步態(tài):1.畫圈步態(tài):行走時病側上肢屈曲,手臂擺動少,下肢伸直,腳從后向外向前畫圓弧形,該步態(tài)可能是腦血管意外導致。2.醉酒步態(tài):抬腳緩慢,步態(tài)不穩(wěn),軀干搖晃,不能走直線,常見于小腦疾病。3.慌張步態(tài):起步慢,抬腿低,時而碎步前沖,難以止步,背部屈曲,身體前傾,手足抖動,步態(tài)慌張,多見于帕金森綜合征。4.鴨行步態(tài):走路時挺腰,臀部搖擺如同鴨子行走,下蹲、起立、上樓困難,常見于肌營養(yǎng)不良、多發(fā)性肌炎。5.跨越步態(tài):行走時患腿抬高,而患足下垂,怕腳尖碰地,常見于坐骨神經損傷、腓總神經損傷。
認識和掌握老年人身體可能出現的生理性、病理性變化,及時發(fā)現并正確對待老人健康問題,可以幫助老人盡早就醫(yī),采取積極有效的診治措施,對保障老人健康生活有重要意義。
暫無評論